坑边闲话:本文最早发布于哔哩哔哩专栏。复盘做视频这 5 年,发现早期有些视频工程找不回来了。仿佛失去了很多东西,像是一个孩子在春天的田野里想抓住空中的飞虫,然而伴随着夕阳的落下,那些错过的信息彻底沉默在了时间的长河里。

起这个标题并没有耸人听闻的意义。

目前经过我细致的排查,总共有三成的视频失去了原始素材。少数几个存有素材,但是失去了工程文件,还有一部分貌似保留了一部分原始素材。

统计完数据,感觉心好痛。

图 1. 初期的项目统计,大概有 30% 的视频工程文件找不回了。

后来又找到了一个,53/181=29%

损失惨重。其中有我精心制作的几个我本人非常看重的视频,还有播放量最高的几个视频。

图 2. 有部分数据还是可以找回的,但是过程并不轻松。

图 3. 有些视频工程确实很难找回了。

目前来看,丢失的素材有以下几种:

  1. 整个素材、工程彻底找不到了。
  2. 部分素材还能找到,但是有一些素材丢了,比如在 DaVinci Resolve 中录制的音频片段随着重装软件、系统而丢失。
  3. 还能找回素材,但是工程文件丢了,因为剪辑工程比较复杂,因此无法还原当时的剪辑状态。
  4. 还能找回素材,工程文件也丢了,但是工程非常简单,甚至没有几笔剪辑,可以较为轻松地恢复工程。

1. 为什么会丢失数据呢?·

  • 怎么还有些 2024 年的素材也丢了?
  • 你还有脸教别人做数据备份?

说实话确实很惭愧,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问题出在哪里,也没搞清楚数据因为什么原因丢失了。起初做视频是属于随手拍类型的,不剪辑、单文件上传,这种视频伴随着相册的备份反而活下来了。

令人遗憾的是一些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,连带工程文件一起都丢失了。

五年跨度有点大,视频制作平台更换了好多,我曾在以下设备上进行过视频编辑:

  1. 2020 年 1 月,疫情封控期间我居家上课,身边只有一个 512G MacBook Pro 和一台 512+1T 的 Thinkpad X1E,当时可能主要在用 MacBook Pro 剪辑。当时的 MacBook Pro 机内存储只有可怜的 512GB,所以我用了外机硬盘进行存储。
  2. 2020 年 8 月回到学校,我依然沿用之前的方案。但不知何时开始换成了达芬奇剪辑,这样的工作流在我的 x299 上持续了挺长一阵子。
  3. 2022 年 6 月,我装了一台 Z690 平台,日常放在办公室使用。因此我也偶尔会在实验室剪辑,这导致我有了两个达芬奇仓库。
  4. 2023 年 1 月我把 5820 工作站从机柜里拆出来寄回家,因此假期在家时使用这台工作站剪辑了少量影片,同时我也有了第三个达芬奇仓库。。
  5. 有时候偷懒,甚至在手机上用 iMovie 剪辑过。
  6. 有时候偷懒,在 iPad 上录制然后直接上传。

由于设备混乱,加上没有统一的管理方法,我有点破罐子破摔了。当时竟然能忍受 iMovie 手机版,也是令现在的我难以置信。自从去年开始,稍微摸索出一点门路,却已经晚了。

相比之下,照片都没有丢过,因为照片可以方便地进行备份。

由此可见,有一个完善的数据生产、存储、备份机制是很重要的。

我确信从我第一天做视频开始,本地存储容量并不是主要矛盾,没建立合适的工程素材管理机制是问题的根本原因。

2. 自我检讨·

  1. 拍摄混乱。工程项目里有 29.97,59.94,30,25,60 等不同帧率的素材,很不统一。
  2. 管理混乱。明明已经买了 final cut pro EDU 套装,还在用达芬奇免费版。当然,这里面有些锅需要 intel 苹果背,当时的 MacBook 稍微动点筋骨就风扇起飞,所以我不愿意用 fcpx.
  3. 多终端剪辑,没有及时合并工程。按照我目前的存储压力,总共素材量也就在 500GB 左右,除了老 mbp,其余设备完全可以放得下。
  4. 没有统一的视频生产流程。我为了把视频的制作时间➗视频时长控制在3左右,就一直奉行一镜到底的模式,大多数时候不需要剪辑,直接上传。因此,有些素材就在我的家目录 videos 文件夹里,伴随着出国前的某次硬盘对换而彻底丢失了。

3. 最后的安慰·

好在我 B 站的影片还在,能在线观看。下架的两个视频也没丢,总体来看还是可以接受的。

好的数据管理,比数据备份更加重要!

好的数据管理,比数据备份更加重要!

好的数据管理,比数据备份更加重要!

数据管理不到位,你都不知道要备份什么,更不知道哪些数据备份了,哪些数据还没备份!

希望以上惨痛的教训可以给读者朋友们一点启发。只有在最初的阶段就从高处立意,才能在此后的日子里从容不迫。如果一开始就只是苟且行事,没有面向未来做展望,事情早晚会变得一团乱麻,彻底失去秩序